top of page

李安經典電影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-和自己和解的過程

  • 作家相片: Healer
    Healer
  • 2023年4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
這是有關一位16歲印度男孩劫後重生的寓言故事,主角叫做「派」(Pi),他獨自在海上漂流所展開的一場不可思議的奇幻旅程,從小他就是一位非常具有神性的孩子,記憶力非常好,因為父親計畫賣掉動物園的動物,舉家帶著動物們坐船到加拿大,原本計畫移民,沒想到遭遇惡劣天氣導致致命的考驗,這些發生是他對信仰的真正考驗,這樣的磨難考驗著神性與信仰在他心中的意義。


故事的前半段,派一直在尋找他自己的人生,他的名字、他的信仰、他的愛情,直到在海上遇到風暴失去一切時,他不得不獨自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、面對自己人生的時候,他必須學會生存之道、學著克服困難,這時候的他,才真正開始成長。再次回顧這部十多年前的電影,我想從心靈層面跟大家分享我所看到的信仰與體會。


電影中的派就是指理查·帕克,派成長於一個印度教家庭,12歲接觸基督教,之後信伊斯蘭教,後來同時信奉三種宗教,派的父親告誡他:「那隻老虎不是你的朋友,當你凝視它的眼睛,你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倒影。」這裡的倒影不就是指派嗎?帕克和派本為一體,在小小的船上只剩老虎和派,這艘小船彷彿就是弱肉強食世界的縮影,誰比誰強大,誰就就更有機會活下來,派想要活下去,就必須擁有和老虎抗衡的能力,一個人與一隻虎、一條船與一根木筏,在廣闊的海上漂流著,他們是彼此最大的威脅、羈絆,更成為彼此最大的依賴,派和帕克在海上流浪的過程,其實就是派自己和自己和解的過程,也是兩個自己融合的過程。




一開始,派發現自己救上來的是帕克時非常抗拒,只想把帕克趕下去,但帕克卻順著槳爬上船;後來小船被帕克佔領,派只能用救生衣打造成一個氣筏浮艇,遠遠和小船相靠著,和帕克分開生活;到後來帕克為了不讓飢餓的老虎把主意打到自己身上,他開始想辦法釣魚,以維持他們的生活;但在最後一次的暴風雨,終於將派和帕克打擊得奄奄一息,這時候派將帕克的頭,抱在自己懷中相依為命,這不也在證明派的雙重人格的融合,他和心中的猛虎終於成為一體。


這些經歷其實是派和另一個自己和解的過程,和另一個吃人肉、極具獸性的自己和解的過程,電影一開始,就強調派是一個有信仰的人,甚至同時是三種教派的信徒,他的信仰正是支撐他存活下來的根本原因;三種宗教其實暗喻-神性、獸性、人性的三種關係,當他在海上漂流,多次向天空與上帝對話,那就是信仰,是支撐派活下去的動力,更是他接受另一個自己的根本理由;如果沒有信仰,他如何能夠原諒自己在逆境的另一面?這股無形的力量,讓他能夠接受自己內心的陰暗面,跟自己和解,最重要的是他從翻雲覆雨中切實了解到信仰的真諦。


這也在告訴我們,為什麼心中要保有信仰,即使我們知道世間的黑暗,我們也需要在心中保有一片淨土,即使我們心中有獸性,但同時我們也具有神性控制獸性,神性才是我們有別於動物的原因,人常常在危難時刻,失去理性產生暴力,我們不能因為自己陷於生死關頭而為自己的獸性找藉口,甚至因而感到恐懼,相反地,我們要更樂觀正向面對考驗,臨危不亂,運用智慧判斷,因為擁有道德感,才能驅使我們克制自己的獸性,因為擁有信仰,才更加見證自己的靈魂,並讓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難中過關斬將。




父親對派的教導,讓派學會理性地看待問題,後來在海上生死存亡之際,為了活下去,派吃了人肉,而他內心的那隻猛虎,正是父親為他種下的因;母親的教導則是讓他有了信仰,讓他在苦難之後還能正常生活,父母的教育讓派最終在海上存活下來,也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,可見得兒童時期的家庭教育對人格發展有很大的影響,信仰不僅僅代表宗教,信仰是你選擇要相信什麼,是選擇你要相信什麼樣的價值觀。


其次要跟大家探討派的意義與二元對立的概念,在極端險峻的困境中,最危險的往往不是環境,而是人,這是一個戰勝自己的過程,是對人性深處卑劣最直接的剖析,人都有獸性,只是等待著一個機會破土而出,當人的獸性被召喚出來的時候,只會比野獸更加殘忍,失去人性或許會失去很多,但失去獸性會失去全部;派接受這樣的自己,派這個角色具有自我救贖的意義,老虎代表的是派心中的惡念,回想起他在海上的漂流,其實有幾次他是可以丟下老虎,但他沒有,他曾說:「沒有老虎,他也不可能活著。」沒有那超越道德的獸性,他不可能真正活著,老虎的存在,使他沒有時間悲傷,滿腦子只想著有什麼方法可以制服老虎,另一方面,他還要想辦法解決老虎的溫飽,在望不到邊、看不到盡頭的海上,是老虎讓派依然感覺到自己還需要活著、還應該活著。


當一個人可以清楚審視自己的惡念時,他就已經做好了接受的準備,善與惡就是一念之間,一線之隔罷了,這兩種故事版本,一念是善,一念是惡,這段海上歷險,其實是派的心路歷程,在不斷靠近更深的自己,與自我的惡和解,當人遇到生存危機的時候,會自動調整被隱藏著的獸性來應對危機,會出現兩個自己天人交戰,多數人為了生存會選擇釋放獸性的這一面,但這樣會使人性毀滅,而信仰就在這時候上場,有信仰支持的人,更容易渡過心理崩潰的危機,重新恢復正常的生活。


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學派,將人格分成:本我、自我、超我三部分,少年派代表超我,有信仰、倫理道德,老虎帕克代表本我,只為滿足獸性慾望,劫後的派代表自我,是理想與現實的合體,為了生存可以做野獸,但是沒有放棄信仰,這是一個本我和超我相互平衡的故事,本我是潛意識的慾望,超我則是良知和內在的道德判斷,劇中的老虎代表慾望,派是有良知的超我;電影情節一次次向我們證明,超我可以有意識的控制本我;我們要學習的就是,當挫折來臨時,別忘記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
看完這部電影,我們可以深思,人生種種考驗對我們有哪些意義?

人生就像在大海中乘船,風雲變化,在苦難風雨飄搖中,需要堅持奮鬥保持希望,不放棄,最重要的是不能絕望,海上一路的飄浮,如同少年一路的成長史,他與老虎的鬥陣告誡我們,每一次奮鬥都能更強化一份活下去的希望,海上的孤獨漂流,正是每個人可能的真實人生寫照,愈多的苦難挫折,愈能讓人平靜看待人生的風浪,活的豁達安然,剛開始漂流的少年膽小懦弱又多愁善感,而在海上嚴酷的環境下,少年變得愈來愈勇敢;一開始馴服老虎,捕獲海魚,理智的規畫每天的生活,少年的體型越來越健碩,個性越來越堅強,一路飄流到墨西哥灣時獲救,這其實是電影要呈現給觀眾的正面積極意義,在殘酷社會鬥爭中,我們會變得堅強勇敢,越挫越勇,最後獲得救贖。



這部心靈電影是一連串獸性與人性,甚至是神性的對話;是關於人生的意外的故事,也是關於如何生存的故事;是關於宗教的議題,更是關於信仰的議題;是關於孤獨寂寞的心境,更是關於信任連結的體驗;是關於面對外在環境的具體問題,更是關於如何克服自己內在的恐懼;是讓人體會人性根本的機會。思考人與天地合一的境界;這是一部關於信念的電影:我們的相信會造就自己的處境;這也是關於遭遇的電影:是指與周遭相遇,活在此時此刻,也就是當下,如同派在電影中感嘆:「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,但最令人遺憾的,就是沒有好好地道別。」也許我們一生就是不斷在自己的陰暗面中徘徊,當了解到自己最赤裸最徹底的一面後,若能擺脫內心掙扎,那放下就變得更有意義了。


這並不僅僅是一部海上船難電影,而是一個有關如何面對自己生命信念的提問,包含靈性與信念,這部電影用動物的

形式,表現出人在危難的時候,所散發出的醜陋面,非常值得我們省思。電影充滿冒險、生存、希望與驚奇,從探索、試煉,到作出種種選擇,身處大自然與自我的奇妙旅程,最後派對來訪的作家說:「只有經過考驗,信仰才算真正受到考驗。」小時候的他很善良,相信善良,他相信萬物都有靈性,最後支持他活下來的卻是可怕的獸性,最後他也明白什麼是信仰,真正的信仰不在於選擇什麼宗教,而在於選擇相信什麼,擁抱什麼?他選擇一次一次克制自己的慾望,利用本能求生,於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間找到平衡,這樣的信念無關無形的宗教力量或是有形的偶像崇拜,這種信念是選擇相信美好,於是這部電影便成為一段美妙的奇幻冒險旅程!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Follow Us

  • ae3b799a51823cf601f5c8303179aaf5_edited
  • ae3b799a51823cf601f5c8303179aaf5_edited
  • ae3b799a51823cf601f5c8303179aaf5_edited

© 2022 by LeeHealer created with Wix.com

台北市,台灣

bottom of page